林涵威醫師

▍前言
許多醫師在踏入數位化植牙領域之前,一定都會學習使用靜態導板來進行植牙手術。其流程非常地直覺與簡單,基本上只要有一個CBCT檔案,要自己設計、列印,或是將檔案委託技工所製作,都很方便。
因此靜態導板目前來說就是植牙數位化流程的主流。
▍課程中的常被詢問的問題
但是在我的課程或演講當中,主題常常都是跟複雜植牙設計或是困難植牙有關的全口重建議題,有些醫師就會詢問關於靜態導板植牙或是動態導航植牙的利弊得失。其實問這些問題的醫師,都是相當有植牙經驗的,可能也在導板使用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
過去我在使用靜態導板做植牙或是動態導航做植牙,都已經有相當的案例數,也累積了一些個人經驗,今天就簡單地做一個分享與比較。
▍靜態導板首重導板密合度與穩定性
其實兩者的術前整體流程是差不多的,都需要 CBCT 與口掃檔案疊合去做排牙及植體設計。導板植牙首重導板的穩定性,因此在術前階段,醫師就要很清楚知道這個導板是否有不穩定的可能性?例如 free end 型導板或是 soft tissue support 型,這都是穩定性比較有疑慮的導板類型,會需要一些額外的裝置幫忙穩定導板 (例如:surgical guide pin)。
▍導航手術重視 3 個參考點
導航手術重視穩定且可重現的三個參考點,因此要先確認在口腔內的硬組織上能找到三個清晰可辨視的參考點(一般是牙齒上的特殊解剖構造,例如 cusp tip, pit and fossa)。若是牙齒都不穩定或是無牙脊,那就需要額外打上 fiducial marker(一般是使用迷你骨釘)。因此前置作業大致相同,卻也有一些各自要注意的地方。
▍手術當中要注意的事情大不同
手術當中要注意的事情基本上就完全不同了。靜態導板就是要非常確認導板是否穩定,而動態導航要確認整個導航系統的精確度。其實這是兩者一個很大的差異點:導板於此時看不出精準與否,但是導航可以看出是否精準,這對於醫師接下來是否能放心繼續進行,有很大的不同。
▍靜態導板只能遵循 動態導航能及時修正
接著醫師在手術時要注意的地方也不一樣:靜態導板要注意導板與導板零件及鑽針,而導航手術要注意鑽針及電腦螢幕上的3D解剖畫面與位置深度指示。
我認為最大的不同點乃是:靜態導板只能遵循,不管對錯都是遵循;而動態導航可以及時修正與調整。
▍視野與手術空間不同
另外,對於手術視野還有手術空間影響也非常不同,導板在張口度較小的患者身上幾乎無法使用,而動態導航不影響手術空間。但是動態導航由於會有一個裝置叫 Tracker,會裝置在非治療側的牙齒上,因此手術醫師最好能夠左右手並用,才不會受限。
▍靜態導板需要骨頭條件好
擷取兩篇文獻大家參考,基本上運用靜態導板在骨頭條件好(各方向都有超過2mm骨頭寬度)的案例中比較合適。
因為導板會有非常多的誤差,從頭到尾各個步驟逐漸累積,又無法及時修正治療計畫,容易讓結果不如預期。
尤其如果在骨頭是斜面的狀態,用靜態導板的偏斜是很明顯的。這可以讓我們聯想到,若要在前牙即拔即種的案例當中使用靜態導板,其實最後植體偏向頰側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是動態導航卻可以藉著 over-correction 來修正骨頭偏斜造成的應力。
▍動態導航長期效益較高
最後一個整體比較,動態導航初期投資成本高,但是長期效益也高。尤其對於手術姿勢的改正,對我幫助最大。或許精準度這一點仍有許多爭議空間,使用動態導航根據經驗也有不同時間長短的學習曲線。
不過我認為若要減輕自己姿勢不良所帶來的身體疼痛,或是做到術中可以因應現實情況做出調整的「真正」數位化治療,動態導航應該還是大家應該認真思考的設備與做法。
▍扎實手術基本功
唯有對於 3D 解剖構造的熟稔,與對於 free hand 手術的熟悉,才能將靜態導板與動態導航都發揮地淋漓盡致。踏入數位化世界前,還是要扎實手術的基本功,才不會被數位化盲點所掩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