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宏醫師

▋ 前言
唇顎裂是常見的先天顱顏面異常,常伴隨有先天缺牙,咬合不正以及大範圍上顎骨缺損發生。
這類患者在進行上顎全口植牙重建治療時,常需配合以大範圍補骨手術。顴骨植牙相對於傳統補骨植牙手術來說,可提供一個更快速且較微創的治療方案。
▋ 案例分享
本病例為一名 41 歲女性,因上顎全口嚴重牙周病於門診尋求上顎咬合重建治療。回顧病患過去醫學病史,患者曾接受唇顎裂修補手術以及勒福氏第一型上顎截骨手術 (Lefort I osteotomy),患有甲狀腺機能低下但目前服藥控制中,否認曾經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與類固醇類藥物,否認抽菸及磨牙等口腔習慣。
▋ 患者概況
口內檢查發現,除了有嚴重上顎骨缺損以外,同時因為之前接受勒福氏第一型上顎截骨手術後,上顎骨有部分骨頭癒合不良,造成雙側齒槽骨無法穩定承受咬合力量,經過與患者討論後,患者決定以四支顴骨植體作為咬合重建的方式,減少因需要大範圍補骨等待的時間。口內照片可見,前牙不密合牙橋及廣泛性牙周病,唇顎裂修補手術後的瘢痕組織。
▋ 診斷與計畫
環口 X 光片顯示,病患上顎廣泛性的牙周病合併上顎骨嚴重骨吸收,以及過去患者曾接受上顎正顎手術內固定的 L 型骨板與骨釘。
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檢查發現,因先天性顎裂造成上顎齒槽骨及硬顎部分缺損,導致上顎兩側齒槽骨、顴骨、鼻骨連結不良,且因為過去曾接受上顎勒福氏第一型上顎截骨手術,術後骨癒合不良,導致上顎最重要的三個傳導咬合力路徑:犬齒拱壁 (canine bu ttress),顴骨拱壁 (zygomatic buttress)及翼狀支柱 (pterygoid buttress) 皆受到影響,造成上顎兩側的齒槽骨幾乎處於游離狀態。
▋ 顴骨植體設計規劃
如果直接考慮傳統植牙合併補骨來做上顎咬合重建可能會遇到穩定度不夠的問題。
如果要做大範圍穩定的的補骨重建,則可能需考慮使用游離腓骨皮瓣 (free fibula osteocutaneous flap) 以獲得足夠的軟硬組織供應。於是計畫以四支顴骨植體作為上顎重建方式。
▋ 手術過程與技巧
由於患者上顎前牙區的顎裂癒合不良,所以在手術過程中將此區域的皮瓣保留,僅將需要植入顴骨植體經過的上顎齒槽骨脊皮瓣翻開,避免腭裂區皮瓣翻開造成口鼻相通的風險。另外為了避免顴骨植體路徑被影響,手術中一併移除部分之前上顎勒福氏第一型截骨手術用來固定上顎骨的鈦金屬骨釘與L型骨板,最後植入上顎四支顴骨植體。
▋ 術後追蹤
病患於術後兩週內完成暫時全口固定式假牙配戴,並於術後一年內完成正式假牙,且利用假牙將原本錯咬的咬合改正。目前於門診追蹤4年半,植體骨整合穩定,咬合功能及口腔衛生良好。
▋ 結語
這類先天性疾病或是後天腫瘤切除造成大範圍顎骨缺損的患者,在以往傳統植牙全口重建受到極大的挑戰,患者可能在植牙前(或同時)需要取身體的其他部位的骨頭來做移植手術,例如腸骨 (iliac bone),甚至是游離腓骨皮瓣 (free fibular osteocutaneous flap),這樣大範圍且冗長的手術,對於患者或是醫師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
以All-on-4 concept做為全口重建的方式,可以讓這類的患者有另一個改善咬合功能的選擇,但由於這類的患者因為顎骨缺損範圍較大且變異較多,治療計畫上較為複雜,幾乎每個患者都需要根據不同的狀況做不同的植體設計規劃來達到咬合功能的重建,在接下來的分享文案中,我也會與大家分享其他特殊患者的全口重建案例。








